首页财经

方便,也伴随着烦恼

来源网络2020-08-23 10:48:48 4610

  互联网诊疗:

  方便,也伴随着烦恼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佘 颖

  日前,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诊疗正式上线。上线的科室包括心内科、内分泌科,运行平稳后将逐步扩大至全院各临床科室。图为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张化冰在远程医学中心出诊。新华社记者张玉薇摄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互联网诊疗从小众视野“火”到了大众需求—不方便去医院的患者直接在春雨医生、好大夫在线等传统互联网诊疗平台上询医问药,BAT力推自己的百度问医生,阿里健康、企鹅杏仁、医联等慢病管理平台也越来越多地被医生和患者接受。一时间,人们的手机里装了许多医生名录,随时可以开启一场不用挂号的远程问诊。 不同于“互联网+医院”主要提升就医的便利性,互联网诊疗重在激活存量,让医生利用工作闲暇开展执业,让更多患者共享优质医疗资源。

  不过,记者在近期对部分医生、患者和医疗平台走访中发现,火爆的互联网诊疗确实方便,虽然发展很快,但还是有“成长的烦恼”,亟需政策进一步明朗和支持。

  患者:看病真方便,就是有点贵

  江西宜春市上高县的熊女士患有高血压病多年,近几个月她觉得头晕得厉害。“县里的大夫看不好,让我去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熊女士花了70多元车费赶去南昌,又花了25元钱挂号,可医生只能开一个月的药,而且门诊不能走医保。熊女士担心下次看病还要这么折腾,医生告诉她可以在网上联系到自己,随时咨询病情,如果药吃完了也能在网上买。熊女士放心地回了家。

  “互联网医生挺好的。刚吃药一两天血压控制得不好,我就在网上发图给医生看,医生指导我继续吃药,暂时不要停,并加强锻炼,等平稳了才能调药。”熊女士说,“因为使用微信图文问诊是免费的,所以我此后问了医生四五次”。熊女士唯一不满意的是价格,“使用电话与医生交流问诊需要收费,10分钟50元,此外药费不能医保报销,感觉有点贵”。 比起熊女士,河北廊坊的李先生如今更依赖互联网诊疗平台,接受度也更高。李先生因肺腺癌手术后复发,又出现了耐药,目前只能依靠化疗来治疗。可疫情期间去北京很不方便,医院的号也不好挂。

  今年2月,李先生的主治医生推荐他使用医联,在廊坊当地检查,将结果上传给医生,化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也能及时沟通,最关键的是可以免费代约挂号。“化疗期间恶心难受,各种血项指标变化也大,随时能找到医生团队解答疑惑,心里踏实多了。”李先生说,医生团队里有营养师,指导他如何营养饮食,他感觉自己恢复得不错,“之前我都没力气说话”。 李先生告诉记者,近期他没去北京的医院,如果有需要,他会在网上问诊:“花点钱也行。”对报销比例他并不在意,“我们这里没有肿瘤专科医院,我去肿瘤医院看病也报销不了,互联网诊疗确实方便”。

  医生:方便管理患者,塑造个人品牌

  陈恩强是四川华西医院感染科医生,专攻肝病诊疗。陈恩强说,华西医院在网上有自己的华医通,但只能提供挂号、看化验结果等简单服务。目前他使用最多的是好大夫和医联。尤其是医联,已经成为他对病人进行院外管理的主要工具。

  “找我看病的大都是肝病患者,普遍需要长期服药。”陈恩强告诉记者,过去这些患者需一次次来华西医院抢号才能复查、开化验单、开药,患者回家后服药情况、康复情况医生无从得知。“尤其是一些区县患者,来一次医院不容易,每次来有可能赶上新的医生,又需要让医生重新熟悉病情。”

  “疫情期间,有个县里的肝硬化患者来看病,他长期吃一种药后病情出现反弹。”陈恩强回忆,当时自己给这名患者更换了另一种药,而换的这种药需检查验证效果。患者每次往返华西医院的路费要500多元,频繁往来不现实。

  使用医联后,陈恩强会建议病人扫描他在医联平台上的专属二维码,成为他的患者后,他就可以随时发起问诊、化验单上传、开药等流程。需要挂号看病,他也可以给提前预约,诊疗更有连贯性。

  陈恩强的1000多名患者“粉丝”基本都是这样来的,现在还有300多名“粉丝”经常向他咨询,那名肝硬化患者的病情也通过在线问诊得到了有效控制。

  早在10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的肖剑鹏医生开始接触互联网诊疗,他最先注册了好大夫在线平台,后来又联系了医联平台。“我主攻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得这种病的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还要注意饮食健康,我的大量工作实际上是在医院外进行。”肖剑鹏说,签约互联网诊疗平台后,平台配置了医生助理和健康管理师,帮助收集资料、提醒患者注意饮食、药物,及时预防和干预。“目前我的200多名在线患者全都是我在门诊、住院部治疗过的老病号。”

  记者注意到,北上广等地三甲医院从事互联网诊疗的医生比较多,如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三甲医院的名医接受在线问诊。而某些三四线城市的医生也乐于通过互联网塑造个人品牌,与患者互动频繁。在阿里健康上,有大夫开出了“图文问诊300元,电话问诊400元”的价格,已经回答了1700多个问题,可见患者就诊需求之迫切。也有不少大夫只收费5元、6元、10元,回答的问题从几百条到数千条不等,还有一位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副主任医师问诊只收2元钱,已有800多人次享受过他方便又便宜的医疗服务。

  矛盾:鼓励发展,但落地仍需时间

  虽然医生和自己的患者都比较认可互联网诊疗,但互联网诊疗却经常面临尴尬。首先是院方态度。

  “国家说鼓励发展,能不能做,其实要看医院领导是否支持。”肖剑鹏觉得,自己科室的主任应该知道他从事互联网诊疗,但没有表过态。“不支持、不反对、不鼓励就算好的,”陈恩强说,“有些领导会明确反对,认为医生这样做是为了个人收入,耽误本职工作”。

  两位医生均表示,因为“粉丝”都是慢病患者,问题并不急迫,且都是常见问题,自己每天都固定在中午或晚上休息时间,用半小时左右集中回复患者咨询,不会占用工作时间。

  “医生真正看重的是能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陈恩强说,“我有自己的数据库,患者信息、就诊记录、化验结果、诊疗结果一目了然。医联平台定期向医生推送患者数据分析报告,十分实用”。

  “目前医联平台上有80万名实名注册医生和5万名签约医生,他们通过平台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院外慢病管理,追踪患者的结构化随访及用药数据。”医联平台相关负责人透露:“积累临床治疗数据,对于一些医生来说,这些科研数据相比互联网诊疗提供的阳光收入更具价值。”

  钱不是医生的主要考虑,然而,患者却不能不掂量。目前,绝大多数互联网诊疗只能自费。仅在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微医分别在湖北省和武汉市打通医保支付,医联也在成都打通了医保个人账户支付。

  “目前医联云药房已经有超过15000种慢病用药,其中不乏一些最新上市的创新药物,互联网医疗平台大大提高了这些新特药的可及性,这也是平台的价值所在。”医联品牌公关负责人刘哲表示。另外,慢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希望第三方平台可以尽快接入医保,减轻患者用药的经济负担,让更多慢病患者享受有效、低价、可及的在线慢病管理服务,提升生存质量。

  陈恩强建议,现阶段平台签约医生一定不要贪多图快,要筛选专业素养高的医生,做精品牌,才能获得患者信任。此外,还要保证药品来源可靠、价格合理、供货稳定,毕竟对患者来说,能及时买到治病救命的药比药价重要得多。

  佘 颖

标签:
随机快审展示 刷新 快审榜
加入快审,优先展示

加入VIP

发表评论

  • * 评论内容:
  •  

精彩评论

  • 无任何评论信息!